一位老党员干部逝世的消息传开后,很多残疾困难人士自发赶来吊唁——
温州日报记者 夏晶莹
看不见的,相互搀扶着来了;走不了的,推着轮椅来了;说不出话的,拼命打着手势来了……这两天,一波又一波残疾人士、困难群众自发来到王鸿铨的家,表达自己的哀思和怀念。7月17日,原温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市残联理事长王鸿铨走完75年的人生路,离开了他热爱的人世间。从此,为困难群体忙碌奔波一辈子的他,可以歇下了。感怀他的人生路,熟知他的人,无不说他是好人、好党员、好干部!他真的做了一辈子好事!
昨天一大早,原市盲协主席汤长松就上门了,“10天前还给我打电话说自己重感冒住院,哪知这么快就……”在汤长松看来,这位带“长”的领导务实亲民,“他一生清贫,却对我们有求必应,恩重如山。”从创办盲童文化班、创建盲童学校,到创办盲人按摩保健院……在王鸿铨的提携下,汤长松的路子越走越亮堂,“大热天,领着我上教委(现为教育局)申请批文,一趟一趟跑部门沟通联系,还得顶住别人的质疑……”
汤长松口中的“恩重如山”,不过是王鸿铨眼里的“本职工作”!1984年,王鸿铨到市民政局当副局长——一个“另类”局长,“办公室里从来都不见人,天天跑基层、问民生。”老同事、现任市民政局副局长徐伟中回忆说。在王鸿铨的推动下,白内障复明、小儿麻痹症矫治、聋儿培训等扶困助困工作陆续启动。
王鸿铨一边有针对性地帮助困难群体,一边对困难个体来者不拒:帮助一等残废军人余锦国拿到新房钥匙、帮助温大残疾学生金献芳找到工作、帮助演员谢晓曼重见光明……“这几年父亲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他不是累到跑不动都不愿意停下来。”儿子王成说起父亲,既崇拜又心疼。
做好事似乎已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在雨中,看见盲人过马路,他会赶紧上前扶一把;在车站,看到打工者缺钱买不到车票,他会掏出十元二十元塞给他。1997年从市民政局退休后,王鸿铨到鹿城区慈善总会任副会长,后任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其间,筹集善款成了他的主要工作。“下到县里,几千几百元地向各单位、企业和个人‘磨’。”曾与王鸿铨在鹿城区慈善总会共事的张勇告诉记者。那时,因为身体不好,每次回家上五楼对王鸿铨来说都很艰难,他就在每层楼梯上摆一个凳子,上一层便坐着歇一会儿。
谈起做善事的初衷,王鸿铨生前说,这全是为了感恩。小时候家里穷,姐姐、母亲因没钱治病相继去世,他患过肺结核,是党和政府给他治病救了他的命。因而他对党始终怀有感恩之心,对弱者抱着同情,现在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了,自然是不遗余力。
其实,王鸿铨不仅为困难群众铺就人生路,他还为我们这座城市树起新风。1984年,我市组建殡葬改革办公室,决心移出殡之风,王鸿铨受命挑起重任。上任不久,一份殡葬改革方案就呈现在市领导案头;1987年9月,《加强殡葬管理,实行殡葬改革的决议》获得通过,王鸿铨奔走呼号、半夜设卡,硬是将鹿城区火化率从25%提高到97.5%。
生前情暖万家的王鸿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敬重。他曾获“全国殡葬改革先进个人”称号、“温州改革开放风云人物”提名奖,被评为“红色感动人物”……如今,他走了,所有他牵挂的人和牵挂他的人,都会祝他:“一路走好!”
相关链接:http://epaper.wzrb.com.cn/content.aspx?id=5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