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徽蚌埠市民政局朱永鑫
2月7日《南方周末》民生版,有一篇涉及民生的文章《一生要办多少证?》,文章写道:“在一个非常重视证件的国家里……从生到死,在‘证’上基本开销有多少?背后的花费又是多少?”,作者为此算了一笔帐。
火化证作为之一列入其中。“火化证工本费10——15元不等。运尸费、尸体清洁费、整理遗容费、尸体防腐费、寿衣费、抬尸费、尸体停放费、遗体告别大厅租用费、告别仪式主持费,还有安放遗体的各种用品费,墓地费、祭品费、安葬费、人情费等全部拿下,一张火化证才能办下来。在北京,一次正常的葬礼需要1万——2万元人民币,相当于北京一般市民3——6个月的工资。”
文中所指的费用真的需要这么多种,这么多数额吗?在这里我不禁有些疑惑。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火化的相关详情我不敢凭空猜测,无法得知准确的数字。按照常理,这里所举的数字可能有些“离谱”了。拿我所在的城市来说,虽和北京无法相比,但也是省辖市,可以略见一斑。严格意义上说整个丧葬事宜中,有些是必需的,殡葬单位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殡葬需求,提供的许多类服务首先是有效且得到丧户认可的,可能有个例搭车收费的现象,但决不可能以偏概全。媒体应该是代表大多数的心声,绝不应该将个例或少数现象当成普遍现象。这就犹如人脸上和长疮,治疗时不能将整个脸皮扯下一样。
其实文中所指的殡葬单位的收费基本都是经过物价部门核准的,可以说是按规矩定价、收费,绝大数单位价格公示,“阳光”运作,让丧户选择殡葬消费,但为什么有些媒体和有些人总是拿殡葬说事,喜欢戴上“有色眼镜”,总认为殡葬是垄断、收费高等。其实这其中存在一些误区。不必说殡葬职工每天面对丧户的哭声,心理上所承受的压抑,单单由于受传统世俗偏见、社会地位低下的事实,面对溺水、服毒等高度腐败、变异且气味难忍的遗体还有车祸、凶杀等血淋淋的惨象,还是殡葬职工克服困难,忍受常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尽职尽责,缓解了丧户的悲痛,让逝者“体面”地“归去”。这些是无法用经济帐来衡量的。这类情况,媒体是否应尽自己的职责,去客观、公正地分析或进行宣传;殡葬单位还义务地承担着许多社会义务,如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无名尸体等各类社会弱势群体减免火化等相关费用,充分体现了殡葬单位的社会公益性。还有殡葬职工长年坚持工作岗位,基本上没有正常的节假日,身心疲惫的同时,有时还要接触疑难、腐败变质的各类遗体,辛苦程度是难以描述的。到了传统节日,殡葬职工也鲜有出门访友,更谈不上在社会上结交朋友了,这笔帐该如何来算呢?可能在某些城市殡葬具体费用在按照丧户消费需求时比正常要高一些,加之办理丧事期间,丧户的人情往来、请客等费用加一起,数额不菲,但决不能张冠李戴,如果帐都记在殡葬上的话,就不十分合适和妥当了。还有一些丧户为了显示“实力”,表示孝心,愿意在丧事过程中增加消费,讲究排场,如选择高档骨灰盒,以及高档墓穴等,这也可能是导致人们总是觉得殡葬花费高,总拿殡葬说事的原因。
从国家殡葬管理中的要求和殡葬单位的实际来看,倡导“厚养薄葬”一直是国家的方针和殡葬单位的行动,殡葬职工努力实践着“让生者得到安慰,死者得到安息”的服务宗旨,在满足人们高档消费需求时,同时更兼顾着为百姓大众服务的责任。由于工作环境特殊性,人们觉得殡葬单位很神秘,甚至有些人联想殡葬职工收入甚高,殡葬收费也属高收费范畴,但这决不是事实。媒体应该更加真实、客观、公正地对待殡葬。殡葬单位是社会的窗口,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关注殡葬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在报道中既要对不良行为如高额摊派、搭车乱收费监督曝光,对正常允许的收费,要客观报道,同时应大力宣传殡葬战线涌现出的典型,这才是各路媒体应当思考、应当努力的方向。
|